赣州优路教育为大家详述,很多人对造价控制的理解,还停留在“施工时砍砍成本”“结算时审审价格”——其实,真正能让项目“不超支、多赚钱”的,是全过程造价控制。简单说,它不是某个阶段的“单点突击”,而是从项目 idea 诞生到较后竣工结算,像给项目装了个“全周期财务导航”,每个环节都盯着“钱怎么花才合理”,提前规避风险、优化成本。今天就掰开揉碎聊聊,全过程造价控制到底是什么,为什么它能让90%的项目告别“边干边亏”。
赣州优路教育为大家详述,先说说:为什么传统造价控制总“失灵”?
在聊“全过程”之前,得先明白一个扎心的事实:80%的项目超支,问题根本不在施工阶段。
我见过一个典型案例:某地产公司盖商业楼,前期决策时老板拍板“按较高标准建,预算不是问题”,设计阶段设计院为了出图快,直接套用了之前的豪宅图纸(比如用了进口石材幕墙、超规格中央空调),等到施工队进场,才发现业主实际定位是“中端商业”,目标客群根本不需要这些配置。结果呢?设计返工花了2个月,材料更换多花了800万,工期延误又赔了违约金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前松后紧”:决策拍脑袋、设计不管钱、施工背黑锅,较后结算时造价员再怎么“审”,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成本超支。
传统造价控制较大的问题,就是“阶段性割裂”:要么只在施工时算量计价,要么结算时才审计核减,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数据——项目70%-80%的成本,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被“锁定”了。就像盖房子,地基没打好,后面再怎么修修补补,也很难稳。全过程造价控制,就是要把这种“事后补救”变成“全程护航”。
到底什么是“全过程造价控制”?
说白了,全过程造价控制就是“从项目生到项目死,每个阶段都给‘钱袋子’把好关”。
它不是某个人(比如造价员)的事,而是需要决策层、设计方、施工方、监理方甚至供应商“组队打怪”;也不是简单的“砍成本”,而是在保证项目功能、质量、工期的前提下,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——比如同样是建学校,是用普通地砖还是防滑地砖?用国产电梯还是进口电梯?这些选择背后,都是造价控制需要权衡的“功能与成本的平衡”。
用个比喻:如果把项目比作快速长途自驾,传统造价控制可能只是“快到目的地时看看油够不够”,而全过程造价控制是“出发前规划路线(决策)、选性价比较高的车(设计)、路上实时看油耗和路况(施工)、到地方后核对过路费(结算)”,全程不让你“半路抛锚”或“多花冤枉钱”。
全过程造价控制,到底要“管”哪些阶段?
很多人觉得“全过程”听起来很复杂,其实拆解开,就是跟着项目生命周期走,每个阶段抓重点。下面结合实际案例,聊聊每个阶段到底要做什么——
阶段一:决策阶段——“方向错了,后面全白干”
核心任务:算准“该不该干”“大概要花多少钱”。
决策阶段是项目的“源头”,这时候的造价控制,不是算具体工程量,而是做投资估算——简单说,就是判断这个项目“值不值得投”,以及“较多能花多少钱”。
举个例子:某地方政府想建一个文化中心,决策时如果只拍板“要建5万平米,预算2亿”,但没调研周边同类项目的运营情况(比如隔壁市文化中心每年亏损1000万),也没考虑土地成本、后期维护费用,那这个“2亿预算”就是空中楼阁。真正的投资估算,需要调研政策(比如政府补贴)、市场需求(能不能经过演出、展览赚钱)、建设标准(是建普通剧场还是带IMAX的),甚至还要预留10%-15%的“备用金”(应对材料涨价、政策变动等风险)。
避坑点:别信“拍脑袋”的估算。我见过较夸张的一个项目,老板说“这项目较多花5000万”,结果造价咨询公司做完详细估算发现要8000万,老板不信,强行开工,较后资金链断裂烂尾——决策阶段的估算越准,后面踩坑的概率越低。
阶段二:设计阶段——“图纸上省1块,施工时省10块”
核心任务:把“投资估算”变成“可控的设计造价”。
前面说过,设计阶段决定了项目70%-80%的成本,所以这一步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“重中之重”。怎么控?关键是“限额设计”——简单说,就是给设计师定个“花钱上限”,让设计方案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落地。
比如某医院项目,投资估算时定了“每平米造价不超过6000元”,设计阶段就要把这个目标分解到每个专业:土建多少、安装多少、医疗设备多少。如果设计师为了“好看”,把门诊楼做成曲面造型(施工难度大、模板成本高),或者选了进口的净化空调系统(比国产贵30%),造价员就要及时提醒:“这个方案超限额了,能不能优化?”
真实案例:我们团队之前做过一个学校项目,原设计用了“玻璃幕墙+铝扣板吊顶”,算下来每平米造价7200元,超了限额。后来和设计院沟通,把玻璃幕墙改成“真石漆外墙”(成本降40%),吊顶改成“矿棉板”(满足吸音需求,成本降30%),同时保留了教学楼的采光和隔音功能,较终每平米造价控制在5800元,还提前了15天出图——设计阶段的优化,往往“性价比较高”。
阶段三:招投标阶段——“别让合同里藏着‘定时炸弹’”
核心任务:经过招标选到“性价比较高”的合作方,把造价风险写进合同。
招投标阶段较容易出的问题,就是“清单漏项”“合同模糊”。比如某项目招标时,清单里漏了“土方外运”,施工方投标时报了低价,进场后才说“外运要另加钱”,业主只能认栽;或者合同里写“材料价格按施工期市场价调整”,但没约定“市场价怎么取”(是按信息价还是采购价),后期材料涨价就会扯皮。
全过程造价控制在这个阶段,要做两件事:
1. 清单编制要“细”:比如地砖要写清楚品牌、规格、铺贴方式(干铺还是湿铺),避免施工方“低价中标,高价索赔”;
2. 合同条款要“严”:明确材料调价范围(比如涨幅超过5%才调)、变更签证的流程(几天内确认有效)、违约责任(工期延误一天罚多少钱)。
小提醒:别只看“较低价”。之前有个项目,施工单位投标报价比第二名低20%,我们查了清单发现,他把“防水工程”的量少算了一半——这种“恶意低价”,后期只会经过变更、签证把钱“赚回来”,反而更坑。
阶段四:施工阶段——“动态监控,别等超支了才反应过来”
核心任务:实时跟踪成本,别让“小变更”变成“大超支”。
施工阶段是“真金白银花出去”的阶段,这时候的造价控制,不是“坐在办公室算量”,而是要“跑现场、盯变更、控签证”。
举个常见场景:业主突然说“想把会议室的地砖换成木地板”,施工队马上就干了,结果结算时才发现,木地板比地砖贵,而且原来的地砖已经铺好了,拆除还要加钱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变更没及时确认造价”。全过程造价控制要求:任何变更,必须先算钱、再施工,而且要书面确认(邮件、签证单都行),避免“口头变更”事后不认账。
另外,还要动态跟踪“已完工程产值”和“实际成本”。比如项目总预算1亿,工期10个月,第5个月时按计划应该完成5000万产值,实际花了6000万,这时候就要警惕:是材料涨价了?还是施工效率低了?及时找到原因,才能避免“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”。
阶段五:竣工结算阶段——“较后一关,别让利润‘溜走’”
核心任务:核清工程量、审准价格,把好“较后一道关”。
竣工结算时,施工方往往会“多报工程量”“高套定额”(比如明明用的是C30混凝土,却按C35套价),这时候造价控制就要“火眼金睛”。
比如某项目结算时,施工方报了“墙面抹灰2000平米”,我们去现场复核,发现有300平米是玻璃幕墙,根本不用抹灰;还有“土方开挖”,清单里写的是“普通土”,施工方却按“坚土”套价(坚土单价高30%),我们查了地质勘察报告,确认是普通土——这些细节,都是结算审核的“关键点”。
小技巧:结算审核时,较好把“工程量”“套价”“材料调差”分开审,比如先让造价员对量,再让资深工程师审定额套用,较后财务审水电费、罚款等扣款,分工明确,效率更高。
做好全过程造价控制,项目能多赚多少钱?
说个真实数据:某央企做过统计,推行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项目,平均成本降低10%-15%,工期提前5%-8%,纠纷率下降60%。
比如我们去年做的一个EPC项目(设计+施工总承包),全过程介入后:
决策阶段优化了选址,避开了需要高额地基处理的地块,节省成本600万;
设计阶段用了“BIM+限额设计”,减少了3处管线冲突,避免返工损失200万;
施工阶段严格控制变更,签证金额比同类项目少了40%;
较后结算时,核减率只有8%(行业平均15%-20%),业主和施工方都很满意。
说白了,全过程造价控制不是“省钱”,而是“让钱花得值”——该花的钱(比如保证结构安全的钢筋、影响使用功能的设备)一分不能少,不该花的钱(比如华而不实的装饰、重复的工序)一分不多花。
较后想说:全过程造价控制,难的不是“技术”,是“协同”
很多人觉得造价控制是“造价员一个人的事”,其实不是。它需要决策层“重视前期规划”,设计方“懂点造价知识”,施工方“配合变更管理”,甚至供应商“及时提供价格信息”——就像一台机器,每个齿轮都得转起来,才能高效运转。
如果你是项目管理者,别等项目超支了才想起造价控制;如果你是造价新人,别只盯着算量软件,多去现场看看、多学项目管理——毕竟,能让项目“赚钱”的造价控制,才是真本事。
- 详情请进入赣州优路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gzyoulu.5zix.com/news/139397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赣州优路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全过程造价控制是什么的全部内容。